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》
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:在某个网站或APP上搜索某个产品词后,在浏览其他软件时,总会弹出与之前产品相关的信息或广告;你经常接待一些陌生人吗?电话,他们知道你的名字,甚至知道你家有多少人……大数据时代,信息数据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,但在网络安全、个人和公司层面也面临着私人信息的泄露。隐藏的危险。如何保护隐私?日前,记者采访了湖南工商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、博士生导师姜维进教授,请他帮助广大群众。
姜维锦介绍,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,出现上述现象并不奇怪,但值得关注。在我们享受推荐算法、语音识别、图像识别、无人驾驶等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,个人信息也被快速收集和处理。 “从隐私保护的角度来看,隐私是个人用户的一个概念。泄露群体用户的信息不是隐私泄露,但如果可以从数据中准确推断出个人信息,那甚至是隐私泄露。”姜维锦说。对于个人用户而言,用户的联系方式、生物特征信息、金融资产信息、基因信息、性取向、行为偏好、行踪等,都属于隐私数据的范畴。
关于个人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,蒋维锦从多方面给出了专业建议: 不要轻易在网上泄露你的私人信息,比如在微信上展示地理位置、照片等机密信息;不要轻易在网站上注册信息,即使在注册时,也应采取最小化原则。注册时应注意网站是否有明确的隐私政策声明等信息。
" 在允许的情况下,尽量采用一些匿名化的方式。例如,快递员的名字可以是昵称,地址可以选择为公共地址,个人信息时去掉快递包裹框处理等;注意让APP拥有系统权限;检查您登录的网站是否安全取决于网页是否有https或被锁定。”蒋维锦提醒,不同平台的密码要尽量不同,防止数据库崩溃造成信息泄露。可以通过组合字母、数字和符号来创建密码设置,以创建更安全的高级密码。
他还提醒市民,在浏览微博和贴吧时,不要轻易泄露身份证号码、个人喜好、所在地等敏感信息。仔细点击邮件中的链接,点击链接前确保发件人是官方的。尤其需要注意避免在公共Wi-Fi网络上输入密码,在公共Wi-Fi上输入银行卡密码、信用卡密码等敏感信息要小心。全媒体记者徐云远
更多信息或合作请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公众号(名称:中国经济网,id:ourcecn)
上一篇:三个著名的科学悖论,每一个都让我们感受到科
下一篇:没有了